首页成语词典除疾遗类除疾遗类的故事

除疾遗类的成语故事


拼音chú jí yí lèi

基本解释遗:留下。类:种。只治表面的病,又留下了病根。比喻去患不彻底,留下祸根。

出处


暂未找到成语除疾遗类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除疾遗类)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引物连类唐·韩愈《送权秀才序》“权生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宋·苏轼《〈居士集〉叙》:“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
疾如旋踵唐·冯用之《机论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兴一亡,疾如旋踵,为国家者可不务乎?”
疚心疾首唐 崔锷《内寺伯朱夫人赵氏合袝志》:“以嗣子奉命鸡林,三岁然复,疚心疾首,亦时礼念,冥期佑助。”
斩草除根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算无遗策《晋书 桓玄传》:“自谓经略指授,算无遗策。”
河鱼腹疾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遗形藏志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野没遗贤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那爷爷圣武神文,英明仁孝,真个朝无幸位,野没遗贤。”
路无拾遗《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分门别类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志录集》:“《夷坚卷》原四百二十卷,今行者五十一卷。益病其烦芜芟之,分门别类,非全帙也。”
遗世绝俗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诸如此类晋 葛洪《抱朴子》:“诸如此类,不可具举。”
暴露无遗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要在这里发现敌人主力,那敌人一切诡计就暴露无遗。”
除恶务本《书·泰誓下》:“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蔡沈集传:“去恶则务绝根本。”
忧愤成疾《五代史平话 晋史》:“契丹因晋主招纳吐谷浑,遣使来让(责备),晋主忧愤成疾。”
画虎不成反类犬唐 刘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
除暴安良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60回:“俺闻剑客行为莫不至公无私,倘心存偏袒,未有不遭恶报;至除暴安良,尤为切要。”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9回:“获曰:‘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触类旁通《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疾风知劲草《东观汉记 王霸传》:“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尽草。”
触类而通《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除旧布新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
痛心疾首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遗物忘形宋·秦观《心说》:“目无外视,耳无外听,遗物忘形,在我而已。”
甘心首疾《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学无所遗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西除东荡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俺也曾西除东荡,把功劳立下几桩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