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义重恩深义重恩深的故事

义重恩深的成语故事


拼音yì zhòng ēn shēn

基本解释恩惠、情义极为深重。

出处唐 吕颂《代郭令公谢男尚公主表》:“事出非常,荣加望外,恩深义厚,何以克堪;糜躯粉骨,不知所报。”


暂未找到成语义重恩深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义重恩深)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破镜重圆宋 李致远《碧牡丹》:“破镜重圆,分钗合钿,重寻绣户珠箔。”
大义灭亲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重整旗鼓宋 克勤《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17卷:“法灯重整枪旗,再装甲胄。”
交浅言深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称师,是庸说也;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语重情深严复《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忽蒙佳什誉过庭,语重情深谁敢荷?”
天经地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本位主义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六)本位主义,一切只知道为四军打算,不知道武装地方群众是红军的重要任务之一。”
德重恩弘唐·韩愈《袁州刺史谢上表》:“显荣频烦,称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个人主义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力小任重《周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居重驭轻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故自三代、秦、汉迄我朝,皆以兵得天下,人主皆亲历行阵,习知武事,知居重驭轻之势。”
旧地重游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广州,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我是住过三个多月的,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旧地重游了。”
举重若轻清 赵翼《瓯北诗话》:“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晓以大义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第十四篇:“林时爽误信其中颇有党人,合欲晓以大义。”
夜深人静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深夜人静,为何叩门?”
名重一时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师住径山时,名重一时,如侍郎张公子韶,状元汪公圣锡少卿、冯公济川俱问道。”
仁义道德唐·韩愈《原道》:“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极重不反清·陈确《答张考夫书》:“今《大学》之为圣经,已成极重不反之势。”
唯物主义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
官僚主义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第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
语重心长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吴强《红日》第15章:“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气,吃一点!”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宋 祝穆《方舆胜览 眉州 磨针溪》:“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轻重缓急先秦 管仲《管子 国蓄》:“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
义不容辞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举足轻重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发人深思京夫《手杖》:“虽平平淡淡,却颇发人深思,让人牵肠动情。”
现实主义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