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同恶相救同恶相救的故事

同恶相救的成语故事


拼音tóng è xiāng jiù

基本解释形容互相勾结,共同作恶。

出处《晋书·吕光载记》:“晃、穆共相唇齿,宁又同恶相救,东西交至,城外非吾之有,若是,大事去矣。”


暂未找到成语同恶相救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同恶相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梁孟相敬《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殊途同归《周易 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非同小可元 关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积不相能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君与刘公积不相能,而信其虚淡,不为之备,终受制矣。”
救世主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34章:“即刻钻进了驾驶楼,像救世主一样微笑着向他招招手,就坐着汽车跑得一溜烟不见了踪影。”
奔走相告宋 张孝祥《寿芝颂代愡得居士上郑漕》:“诏天下之日,淮民欢呼,奔走相告,自州达之县。”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遏恶扬善《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闻声相思《鬼谷子·内揵》:“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鬼怕恶人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王曰‘前人已不住矣,又安敢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不敢苟同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一章:“兄台这般说话在下可不敢苟同,红花会劫富济贫,替天行道。”
一轨同风《晋书 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一视同仁唐 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同病相怜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反唇相稽汉 贾谊《治安策》:“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形影相顾《晋书·桓温传》:“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顾,陨越无地。”
普天同庆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百猥颁厚赉。”
褒善贬恶宋 邵博《闻见后录》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
陌路相逢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我与你家小姐陌路相逢,欲言恩,恩深难言;欲言情,又无情可言。”
恶衣恶食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同室操戈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谢扶民《壮族人民优秀的儿子韦拔群》:“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双方的随员就对打起来了。”
同心合力《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救经引足荀况《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形影相吊三国 魏 曹植《上责躬诗表》:“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狭路相逢元 无名氏《争报恩》:“不如做个计较,放了他回去,狭路相逢,安知没有报恩之处?”
异途同归西汉 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
欺善怕恶明 杨柔胜《玉环记 韦皋别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