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聊复尔耳聊复尔耳的故事

聊复尔耳的成语故事


拼音liáo fù ěr ěr

基本解释姑且如此而已。

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暂未找到成语聊复尔耳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聊复尔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震耳欲聋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死灰复燃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不过尔尔清 沈复《浮生六记 浪游记快》:“其红门局之梅花,姑姑庙之铁树,不过尔尔。”
反复无常宋 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书》:“时事反复无常,天运所至,亦看人事对付如何。”
亦复如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刘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抚御,一日虽有数千人归投,其逃散而去,亦复如此。所以卒无所建。”
聊以自慰汉 张衡《鸿赋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黄耳传书《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充耳不闻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故态复萌唐 刘禹锡《砥石赋》:“故态复还,宝心再起。既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
洗耳恭听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耳聪目明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尔虞我诈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不绝于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掩人耳目《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口耳并重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苍黄翻复《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岂期终始参差,苍黄翻复。泪翟子之悲,恸朱公之哭。”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面红过耳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眼观鼻、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
如雷贯耳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
方面大耳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马耳春风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耳食之论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耳闻目睹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耳不忍闻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哭哭啼啼,耳不忍闻。”
口耳之学荀况《荀子 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错综复杂《周易 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失而复得宋·王安石《原过》:“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
交头接耳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大小三军,听吾将令,甲马不许驰骤,金鼓不许乱鸣,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