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温文儒雅温文儒雅的故事

温文儒雅的成语故事


拼音wēn wén rú yǎ

基本解释犹言温文尔雅。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为首的是个半老的儒者气象……次后便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白面书生。”


暂未找到成语温文儒雅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温文儒雅)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不登大雅之堂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部评话,原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身无分文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一章:“他现在是身无分文,靠那好心肠的女店主借钱度日。”
识文断字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经文纬武唐 许敬宗《定宗庙乐议》:“虽复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经文纬武,敢有寄于名言。”
繁文缛节宋 苏轼《上圆丘合祭卞议》:“省去繁文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
一文不名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喔咿儒睨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鸿儒硕学《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
文山会海《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6日:“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文治武功西汉 戴圣《礼记 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举止娴雅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举止娴雅,浅笑微颦,丰华入目;承颜顺意,婉娈快心。”
雅俗共赏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表面文章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的形式主义必须制止。”
随俗雅化
入文出武唐·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总军挟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间,式遏戎虏。”
喔咿儒儿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虚文浮礼
文理不通《旧五代史·选举志》:“况此等多不究义,唯攻帖书,文理既不甚通,名第岂可妄与?”
识文谈字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
文武全才《旧五代史 和凝传》:“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后必享重位,尔宜谨事之。”
焚书坑儒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大雅之堂清 袁枚《与陈刺史虚斋》:“未登大雅之堂,还望刺史陶冶而成全之。”
虚文缛礼鲁迅《坟·摩罗诗力说》:“盖英伦尔时,虚伪满于社会,以虚文缛礼为真道德,有秉自由思想而探究者,世辄谓之恶人。”
粗通文墨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俗下文字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图文并茂王朔《修改后发表》:“我始终认为贵刊是国内的一流刊物,图文并茂,趣味高雅,是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三性结合的比较突出的好刊物。”
温情脉脉元 关汉卿《拜月亭》:“枉了我情脉脉,恨绵绵,我昼忘饮馔夜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