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案剑瞋目案剑瞋目的故事

案剑瞋目的成语故事


拼音àn jiàn chēn mù

基本解释案:同“按”,握住;瞋目:瞪眼。手握宝剑,怒目而视。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案剑瞋目,声如乳虎。”


暂未找到成语案剑瞋目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案剑瞋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目迷五色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目光短浅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拭目以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目不转睛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目不忍见《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触目皆是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刀光剑影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目不斜视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
目眩心花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7卷:“任道元抬头起来看见,惊得目眩心花,魂不附体。”
有目共睹清 钱谦益《钱牧斋尺牍 上卷 与王贻上之一》:“惟有日、贝叶,清闲送老。世间文字茫茫如前尘积却,门下散花落彩如卿云在天,有目共睹。”
结缨伏剑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目无全牛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唇枪舌剑元 高文秀《渑池会》一折:“凭着我唇枪舌剑定江山。”
刮目相看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耳聪目明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屦及剑及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举目无亲唐 薛调《刘无双传》:“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戚,未知托身之所。”
一目十行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纲举目张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汉 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掩人耳目《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画眉举案《汉书·张敞传》:“(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
目瞪口呆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名目繁多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还有学生卫兵,女子精武军,及男女赤十字会,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鼠目寸光清 蒋士铨《临川梦》:“寻章摘句,别类分门,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卖。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到辕门,盲称吓赞。”
卖剑买牛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