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的的确确的的确确的故事

的的确确的成语故事


拼音dí dí què què

基本解释指真实的,毫无疑问。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还是的的确确的一位候补县太爷呢,还是个老班子,不然,早就补了缺了。”


暂未找到成语的的确确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的的确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冰解的破清 曾国藩《<经史百家简编>序》:“惟校雠之学,我朝独为卓绝,干嘉间巨儒辈出,讲求音声故训,校勘疑误,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千真万确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9回:“匡超人大惊道:‘那有此事!我昨日午间才会着他,怎么就拿了?’景兰江道:‘千真万确的事。’”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无的放矢清 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如是,则吾本篇所论纯为无的放矢,直拉杂摧烧之可耳。”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我在1938年十月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曾经说过:‘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就是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
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的一确二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怕不待的一确二,早招承死罪无辞。”
强扭的瓜不甜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强扭的瓜不甜,上杆子不是买卖。”
确凿不移
众矢之的清 谭嗣同《报贝元徽》:“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
荦荦确确
一发破的《晋书·王济传》:“恺亦自恃其能,令济先射,一发破的。”
一语中的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确乎不拔《周易 乾》:“确乎其不可拔。”
热锅上的蚂蚁
证据确凿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尸场检验,证据确凿。且并未用刑,尔兄自认斗杀,招供在案。今尔远来,并非目睹,何得捏词妄控。理应治罪,姑念为兄情切,且恕。不准。”
一语破的唐 李欣《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吾家令弟才不羁,五言破的人共推。”
扶不起的阿斗陆天明《省委书记》:“万一马扬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嘴上行,实干不行。”
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曾朴《孽海花》第八回:“只苦我国不知地理,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有的放矢宋 叶适《水心别集》:“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扶弓注矢以从之。”
移的就箭唐 刘知幾《史通 书志》:“移的就箭,曲取相谐。”
确然不群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
没有说的
集矢之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年》:“郑成公疾,子驷请息肩于晋。公曰:‘楚君以郑敌,亲集矢于其目。”
丁一确二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69卷:“如今人持择言语,丁一确二,一字是一字,一句是一句,便是立诚。”
确确实实毛泽东《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现在不但对于和平谈判毫无建树,而且确确实实地是在不断地节外生枝。”
众怨之的清 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可见得我们就这大关的事不是好事,我这当督检的,还是众怨之的呢。”
一言中的《中国现在记》第一回:“你做折子须要在此等地方着想,保管你一言中的,上头不能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