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耳报神耳报神的故事

耳报神的成语故事


拼音ěr bào shén

基本解释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


暂未找到成语耳报神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耳报神)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神枪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4回:“二来见萧王妃击死李守义,已呼他作神枪手女将军。”
震耳欲聋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鬼哭神嚎《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 祭供恩人》:“吓还不算,还逼着人‘逃难’。弄得村上鸡飞狗跳,鬼哭神嚎。”
动天地,感鬼神金·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诗之极致,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捻神捻鬼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令人神往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今著述湮没,怅望当时蹈海之风,令人神往不已。”
形神不全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鬼烂神焦唐 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
神出鬼入《淮南子 兵略训》:“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
神采奕奕明 沈德符《野获编 玩具》:“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奕。”
心旷神怡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黄耳传书《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春秋·鲁·孔丘《论语·宪问》:“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充耳不闻清 李渔《奈何天 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
洗耳恭听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耳聪目明汉 焦赣《易林 临之需》:“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
神不知鬼不觉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这烦恼神不知鬼不觉,天来高地来厚。”
出神入化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声,他连忙答应。”金圣叹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笔。”
神经过敏鲁迅《集外集·关于<关于红笑>》:“倘仅有彼此神似之处,我以为那是因为同一厚书的译本,并不足异的,正不必如此神经过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
黯然神伤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女更黯然神伤,泫然流涕。”
报雠雪恨元 杨显之《酷寒亭》楔子:“存得堂堂七尺身,也不敢望遂风云,报雠雪恨。”
神魂颠倒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貌合神离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大显神通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
不绝于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掩人耳目《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事迹显然,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口耳并重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神通广大《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