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品竹调弦品竹调弦的故事

品竹调弦的成语故事


拼音pǐn zhú tiáo xián

基本解释亦作“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一行行品竹调弦。”


暂未找到成语品竹调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品竹调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品白衫
一竹竿打到底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东南竹箭《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
丝竹之音春秋·齐·管仲《管子·七臣七主》:“材女乐三千人,钟石丝竹之音不绝。”
丝竹八音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杜夔传》:“夔善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
丝竹管弦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中正九品《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九品中正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今天下四万万人之材性,长素岂尝为其九品中正而一切检查差第之乎?”
众口难调宋 欧阳修《归田录》第一卷:“和傅说之羹,实难调于众口。”
似箭在弦茅盾《子夜》八:“一句问话,似箭在弦,直冲到眉卿的脸上了。”
位居极品《宋史·职官志》:“遂为内臣之极品。”
佩弦自急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佩韦佩弦《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故佩弦以自急。”
内查外调《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刀过竹解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后来,果然办得水到渠成,刀过竹解。”
功垂竹帛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情欲》:“故使庄王功迹著乎竹帛,传乎后世。”
动人心弦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
势如劈竹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2回:“曹操得胜之兵,杀入城中,势如劈竹。”
势如破竹《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千古绝调清·赵翼《瓯北诗话·查初白诗》:“阮亭专以神韵为主,如《仪征柳耆卿墓》云:‘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酝藉含蓄,实是千古绝调。”
南腔北调清 赵翼《檐曝杂记 庆典》:“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卧冰哭竹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古调不弹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吹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调单弹唐·刘长卿《听弹琴》诗:“泠泠七弦上,静吹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名书竹帛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
名垂竹帛《吴越春秋 勾践伐吴外传》:“声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
吹竹弹丝唐·韩愈《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未必不如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吹竹调丝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吹竹调丝,行炙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