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质疑辨惑质疑辨惑的故事

质疑辨惑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ì yí biàn huò

基本解释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出处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暂未找到成语质疑辨惑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质疑辨惑)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迟疑不决《隋书 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离经辨志《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疑邻盗斧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大惑不解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羊质虎皮西汉 扬雄《法言 吾子》:“羊质虎皮,见草而悦,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二缶钟惑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疑人疑鬼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2回:“无奈各房的人都是疑人疑鬼的不安静,也添了人坐更,于是更加了好些食用。”
听微决疑《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将信将疑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疑团莫释清·许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团莫释!”
毫不迟疑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
明辨是非宋 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毫无疑问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阶级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文圆质方
文质彬彬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不容置疑宋 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溺心灭质语出《庄子 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质疑问难清 徐枋《与曾青藜书》:“此既古人之所有取,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
半信半疑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6卷:“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满腹狐疑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疑神疑鬼明 徐光启《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主少国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遗华反质《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做诗〉》:“颓纲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李善注:“华谓采章,质谓淳朴也。遗,弃也。”
讹言惑众《元史·世祖五》:“癸丑,初建东宫,甲寅,诛西京讹言惑众者。”
疑团满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归至怡红院中。”
妖言惑众东汉 班固《汉书 眭弘传》:“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
文质斌斌《南史·庾杲之刘怀珍等传论》:“怀珍宗族文质斌斌,自宋至梁,时移三代,或从隐节取高。”
鉴貌辨色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