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闷葫芦闷葫芦的故事

闷葫芦的成语故事


拼音mèn hú lú

基本解释比喻很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出处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


暂未找到成语闷葫芦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闷葫芦)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照葫芦画瓢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依样画葫芦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闷闷不乐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拉闲散闷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五回:“拉闲散闷耍子而已。”
比葫芦画瓢
遁世无闷《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依样葫芦清·孔尚任《桃花扇·草檄》:“只有一个史阁部,颇有忠心,被马、阮掣肘,却也依样葫芦。”
依本画葫芦《朱子语类》卷四二:“仲弓却只是据见本子做,只是依本画葫芦。”
明月芦花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随州大洪山报恩禅师》:“休论佛意祖意,谩谓言端语端。铁牛放去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
闷胡卢鲁迅《彷徨·肥皂》:“这是什么闷胡卢,没头没脑的。”
遁俗无闷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闷海愁山元 施惠《幽闺记 三十二缨闺拜月》:“听说罢姓名家乡,这情苦意切,闷海愁山将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泪珠流血。”
遁逸无闷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依葫芦画瓢《诗刊》1977年第12期:“如果就事论事,依葫芦画瓢,就会写成:一条搭肩六尺长,劳动一天沾了灰。”
散闷消愁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待去歌楼作乐,散闷消愁,倦游柳陌烟花。”
头昏脑闷元·赵明道《斗鹌鹑·题情》套曲:“困腾腾头昏脑闷。”
指冬瓜骂葫芦
东扯葫芦西扯瓢柯蓝《浏河十八弯》:“你少东扯葫芦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发癫,想起去查账了。”
闷闷不悦明·郭勋《英烈传》第24回:“‘只可惜他落在别国,倒在此处做了对头。奈何,奈何!’闷闷不悦,这也不题。”
葫芦依样清 周亮工《书影》第三卷:“工者不免优孟抵掌之诮,拙者至有葫芦依样之讥。”
闷在鼓里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观天,闷在鼓里,怎么行?”
闷声不响梁实秋《吸烟》:“我没有选择黄道吉日,也没有诹访室人,闷声不响的把剩余的纸烟一古脑儿丢在垃圾堆里。”
打闷葫芦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
消愁释闷《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九夏名花,遍地亭而照灼。足可消愁释闷,悦畅心神。”
没嘴葫芦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
消愁解闷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搽旦云]我不和你撒赖撒痴的,断了酒者![正末唱]教我断消愁解闷瓮头香。”
消愁破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
愁山闷海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