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解衣包火解衣包火的故事

解衣包火的成语故事


拼音jiě yī bāo huǒ

基本解释比喻不解决问题,只招致危险。

出处《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关中华戎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


暂未找到成语解衣包火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解衣包火)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衣锦褧衣《诗 卫风 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又《诗 郑风 丰》:“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草衣木食元 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这出家无过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炉火纯青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到了现在,可已到了炉火纯青的气候,正是弟兄们各显身手的时期。”
十万火急老舍《赵子曰》:“赵子曰的脑府连发十万火急的电报警告全国。”
缝衣浅带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灯蛾扑火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7回:“这贼配军却不是作死,倒来戏弄老娘!正是灯蛾扑火,惹焰烧身。”
解铃还须系铃人宋 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烽火连年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明若观火《尚书 盘庚上》:“予若观火。”宋 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趁火打劫清 颐瑣《黄绣球》第三回:“这一天见来的很是不少,黄通理更代为踌躇,怕的是越来越多,容不下去,而且难免有趁火打劫,顺手牵羊的事。”
冰解的破清 曾国藩《<经史百家简编>序》:“惟校雠之学,我朝独为卓绝,干嘉间巨儒辈出,讲求音声故训,校勘疑误,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火树银花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恶衣恶食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大惑不解庄周《庄子 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大包大揽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四章:“他手里摇摆着酒瓶子,大包大揽地说:‘这个小姑娘,跟我投缘分。’”
庖丁解牛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火烛银花宋 朱淑真《元夜》诗之三:“火烛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东风。”
衣锦还乡《南史 刘之遴传》:“武帝谓曰:‘卿母年德并高,故会卿衣锦还乡,尽荣养之理。’”
饱食暖衣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赴汤蹈火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刀耕火种宋 陆游《雍熙请机老疏》:“山宿山行,平日只成露布;刀耕火种,以今别是生涯地。”
钻木取火唐·慧能《坛经·疑问品》:“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新官上任三把火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福军。你新官上任三把火,乱烧一通,迟早要犯大错误呀!”
香火姻缘《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足衣足食《敦煌变文集 丑女缘起》:“我佛当日为救门徒六道轮回,犹如舟船,般运众生,达于彼岸。此时总得见佛,今世足衣足食。”
飞蛾扑火《梁书 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如火如荼《国语 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
薪尽火灭《法华经·序品》:“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