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樗栎庸材樗栎庸材的故事

樗栎庸材的成语故事


拼音chū lì yōng cái

基本解释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出处唐 杨炯《显川县令李公墓志铭》:“炯樗栎庸材,瓶筲小器,仰惟先支,叨雅契于金环;俯逮婚姻,荷深知于玉润。”


暂未找到成语樗栎庸材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樗栎庸材)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表人材明·刘璋《飞花艳想》第一回:“友梅生得一表人材,美如冠玉,又且颖悟过人,做的文章,便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十五岁上,就领了钱塘县学批首。”
不见棺材不下泪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如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妥。”
不见棺材不掉泪浩然《艳阳天》第52章:“这家伙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不见棺材不落泪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98回:“常言说得好,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咱如今将理和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妥。”
中庸之道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五短身材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2回:“这个好汉祖贯两淮人氏,姓王名英。为他五短身材,江湖上叫他矮脚虎。”
人材出众清 吴趼人《情变》第四回:“我想我们二官人材出众,生得又秀气,何老头子见了,一定是中意的。”
作育人材《诗经·大雅·域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兼人之材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一天到晚,忙了东又忙西,就是有兼人之材,恐怕亦办不了。”
匠门弃材清 冯桂芬《林文忠公祠记》:“公驰驱绝域,犹手笺酬答无间。匠门弃材,累公之明。”
反面教材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发行《参考消息》以及出版其他反面教材,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
因材施教《论语 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埒材角妙汉·傅毅《舞赋》:“合场递进,按次而俟,埒材角妙,夸容乃理。”
多材多艺《书·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
大材小用宋 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诗:“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姚安公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谓乎?”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宏材大略《老残游记》第六回:“阁下如此宏材大略,不出来做工点事情,实在可惜。”
将遇良材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四回:“两个就清风山下厮杀,真乃是棋逢敌手难藏幸,将遇良材好用功。”
就地取材《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唐 孔颖达疏《十字注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平平庸庸邓小平《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或者人民认为是个平平庸庸体现不出中国前途的班子,将来闹事的情形就还会很多很多,那就真正要永无宁日。”
平庸之辈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2章:“在农村这个天地里,他原来就不是平庸之辈。”
庸中佼佼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盆子传》:“卿所谓铁中铮铮,佣中佼佼者也。”
庸中皎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上叹曰:‘卿庸中皎皎,铁中铮铮也。’”
庸中皦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
庸人自扰《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庸医杀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我有几个草头方儿,能治大病,管情医得他好便了。就是医杀了,也只问得个庸医杀人罪名,也不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