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元好问的诗 >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金朝]:元好问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风猎猎吹起阵阵风沙,白雁鸣叫,报道了霜天的降临。王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回头远望着紫台,一步一步地走远。

昭君当初在寂寞宫中,无人过问,昔日曾那么珍惜自己的容貌,如今却无比的悔恨?她那微微皱起的两眉间含着无限的愁绪,似如重重叠叠的远山。

注释

玉楼春:词牌名,据云此名取自顾复词中:“月照玉楼春漏促”句语意。又称为《木兰花》《转调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呈纤手》《东邻妙》《春晓曲》《惜春容》《梦相亲》《归风便》《归朝观令》《续渔歌》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八字,下片四句。共五十六字。

猎猎:风声。伊

紫台:即紫宫,指汉都长安宫廷。

春山:喻眉。

颦:皱。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鉴赏

赏析

借咏史以抒怀,本是诗人家数,昭君出塞,又是传统的诗歌题材,如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王安石的《明妃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但元好问不畏前贤,推陈出新,突破了体裁和题材本身的局限,拓宽和加深了同类作品的内涵。

这首词的上片写塞外秋肃,昭君触景生怀,回顾汉宫旧事,心潮难平;下片前两句继续抒写昭君情怀,揭示了昭君悲愤之深,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全词音节浏亮宛转,沉郁顿挫;字面绮丽温润,震撼人心,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凉。

朔风惊沙,白雁掠霜,词人面对荒凉萧想的北地风光,俯仰千古,引人昭君出塞的历史画面。“白雁”在这里,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情境,昭君就是在这揪心的悲秋时节去国出塞的。“琵琶肠断”二句,是悬想昭君出塞的情景。传说谓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则更把昭君的形象诗意化了。“紫台”,即紫宫,指长安宫廷。

过片二句说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临行之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旧爱”句言昭君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人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因此而致远嫁匈奴,故翻自恨其有此“玉颜”也。元好问不像前代诗人或后世戏剧家那样,停留在同情或怨愤的情调,而是透过一层,把目光转向那些没有出塞、因而也不为后代诗人注意的千百宫女。

言“深宫桃李”,自不只谓昭君一人,不妨理解为:广大的闭锁深宫的女,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她们只能伴随着迟迟钟鼓、耿耿星河,终此一生。她们并不比王昭君更幸福,而是同样可悲。正如《明妃曲》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结尾两句,词人笔锋又转。从黛青的远山,想到昭君含愁感恨的双眉;因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昭君就成为当时及后代所有言女的代表,“万古春山颦不尽”,揭示了昭君悲愤之深,也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作者所指斥的不是--个汉元帝,他所同情的也不是一个王昭君,他凭着词人的直觉意识到,宫女的悲剧乃是封建专制王朝的一种社会病,后人复哀后人,此恨绵绵,有如万古春山。

这首词写作的具体时间不可确考,联系当时整个时代背景来看,可以说它也反映了元好问内心的愁苦。岁月流逝,风物依旧,离井怀乡之情亦复相似。白雁惊心,青山含愁,不仅基于对昭君的同情,也是词人心态的外化。故吊古与伤今,怜人与自伤,实不可分。

创作背景

这首词似为有感于公元1233年(金哀宗天兴二年癸巳)两宫北边事件(蒙古军掠走金后宫宫女)而作。

元好问简介

金朝·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100篇)

猜你喜欢

玉楼春·惊沙猎猎风成阵

金朝元好问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蝶恋花·莫斗婵娟弓样月

清代王国维

莫斗婵娟弓样月,只坐蛾眉,消得千谣诼。臂上宫砂那不灭,古来积毁能销骨。

手把齐纨相诀绝,懒祝西风,再使人间热。镜里朱颜犹未歇,不辞自媚朝和夕。


云州秋望

清代屈大均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宋代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点绛唇·万顷蓬壶

清代王国维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何人住?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咏素蝶诗

南北朝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

清代屈大均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还陕述怀

唐代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宋代欧阳修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代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